还有疑问?

马上发起在线咨询,专业律师快速回复你的问题

立即咨询

最高检:投资理财类诈骗居首位,严惩行业“内鬼”和职业团伙

发布时间:2022-04-21 来源:中新社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领域广、手段新、危害深等特点,投资理财、相亲交友、网络购物类诈骗占到近一半,其中投资理财类位居首位。

4月2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10件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典型案例,以及加强司法办案、依法打击犯罪,开展能动履职、协同推进网络治理的相关成效。

从案件类型看,前述案例有五件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另外五件则是与之关联的网络黑产犯罪,较为全面反映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样态。

最高检介绍,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主要特点表现为领域广、手段新、危害深。领域广就是指诈骗行为涉及日常生活诸多领域,投资理财、相亲交友、网络购物类诈骗占到近一半,尤其是投资理财类诈骗位居首位。

手段新首先是新在诈骗“话术”上,犯罪分子往往蹭前沿业态的热点,以新技术、新概念包装诈骗项目并吸引社会公众参与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以投资虚拟货币实施的诈骗。其次是新在诈骗“技术”上,不少网络技术、网络设备被非法用于违法犯罪,不仅提高了犯罪效率、降低了犯罪成本,也为犯罪分子逃避监管或规避调查提供了支持帮助。再次,新在诈骗“空间”上,犯罪分子在传统跨地域(疆域)基础上,出现了跨平台的趋势。行为人将整个诈骗行为分割成多个子行为(如收集信息、引流、虚假投资、洗钱等),在多个平台上实施。从单个平台看,每个行为都是符合规则的,但是串联起来就是一个相互配合、相互衔接的犯罪行为。

危害深则体现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危害程度叠加升级,影响扩大蔓延。此类案件尤其是跨境案件,往往被骗群众多、涉案金额大,不少是老百姓的养老钱、看病钱、求学钱。网络黑灰产滋生蔓延,导致犯罪门槛降低,一些法律意识淡薄的普通民众参与其中。尤其在“断卡”行动中发现,不少年轻人贪图出售“两卡”(即电话卡、银行卡)、帮助转移资金后带来的物质回报,甚至将此作为“职业”坐等收益。

澎湃新闻注意到,前述典型案例中,刘某峰等37人诈骗案的犯罪分子以组建网络游戏情侣为名引诱玩家高额充值骗取钱款,是一种新型的“游戏托”诈骗方式;魏某双等60人诈骗案的犯罪分子以投资虚拟货币为名,搭建虚假交易平台跨境实施电信网络诈骗,骗取700余名被害人1.2亿余元;徐某等6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中,电信部门代理商和劳务公司内部人员相互勾结,利用工作便利,非法采集务工人员身份证、人脸识别信息激活手机卡,并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数据显示,2021年,检察机关共起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9800余人,同比上升64%。特别是将行业“内鬼”作为打击重点,依法从严惩处,从重提出量刑建议,共审查起诉相关涉案人员300余件500余人。积极稳妥开展公益诉讼,2021年,共办理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2000余件。

“公民个人信息已经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基本物料’,犯罪分子或是通过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注册手机卡、银行卡,以此作为诈骗犯罪的基础工具;或是利用这些信息对诈骗对象进行‘画像’实施精准诈骗。”最高检第四检察厅负责人表示,检察机关高度重视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将把惩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作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重点工作,将行业“内鬼”和职业团伙作为重点从严惩治。有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要从每个人做起,希望大家切莫贪图眼前蝇头小利,切莫追随不良网络文化,切莫轻信“前沿概念技术”,提升防范意识和能力,筑起防范诈骗的“防火墙”。

声明:本网部分内容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去登录
还有疑问?

马上发起在线咨询,专业律师快速回复你的问题

立即咨询

最高检:投资理财类诈骗居首位,严惩行业“内鬼”和职业团伙

发布时间:2022-04-21 来源:中新社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领域广、手段新、危害深等特点,投资理财、相亲交友、网络购物类诈骗占到近一半,其中投资理财类位居首位。

4月2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10件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典型案例,以及加强司法办案、依法打击犯罪,开展能动履职、协同推进网络治理的相关成效。

从案件类型看,前述案例有五件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另外五件则是与之关联的网络黑产犯罪,较为全面反映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样态。

最高检介绍,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主要特点表现为领域广、手段新、危害深。领域广就是指诈骗行为涉及日常生活诸多领域,投资理财、相亲交友、网络购物类诈骗占到近一半,尤其是投资理财类诈骗位居首位。

手段新首先是新在诈骗“话术”上,犯罪分子往往蹭前沿业态的热点,以新技术、新概念包装诈骗项目并吸引社会公众参与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以投资虚拟货币实施的诈骗。其次是新在诈骗“技术”上,不少网络技术、网络设备被非法用于违法犯罪,不仅提高了犯罪效率、降低了犯罪成本,也为犯罪分子逃避监管或规避调查提供了支持帮助。再次,新在诈骗“空间”上,犯罪分子在传统跨地域(疆域)基础上,出现了跨平台的趋势。行为人将整个诈骗行为分割成多个子行为(如收集信息、引流、虚假投资、洗钱等),在多个平台上实施。从单个平台看,每个行为都是符合规则的,但是串联起来就是一个相互配合、相互衔接的犯罪行为。

危害深则体现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危害程度叠加升级,影响扩大蔓延。此类案件尤其是跨境案件,往往被骗群众多、涉案金额大,不少是老百姓的养老钱、看病钱、求学钱。网络黑灰产滋生蔓延,导致犯罪门槛降低,一些法律意识淡薄的普通民众参与其中。尤其在“断卡”行动中发现,不少年轻人贪图出售“两卡”(即电话卡、银行卡)、帮助转移资金后带来的物质回报,甚至将此作为“职业”坐等收益。

澎湃新闻注意到,前述典型案例中,刘某峰等37人诈骗案的犯罪分子以组建网络游戏情侣为名引诱玩家高额充值骗取钱款,是一种新型的“游戏托”诈骗方式;魏某双等60人诈骗案的犯罪分子以投资虚拟货币为名,搭建虚假交易平台跨境实施电信网络诈骗,骗取700余名被害人1.2亿余元;徐某等6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中,电信部门代理商和劳务公司内部人员相互勾结,利用工作便利,非法采集务工人员身份证、人脸识别信息激活手机卡,并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数据显示,2021年,检察机关共起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9800余人,同比上升64%。特别是将行业“内鬼”作为打击重点,依法从严惩处,从重提出量刑建议,共审查起诉相关涉案人员300余件500余人。积极稳妥开展公益诉讼,2021年,共办理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2000余件。

“公民个人信息已经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基本物料’,犯罪分子或是通过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注册手机卡、银行卡,以此作为诈骗犯罪的基础工具;或是利用这些信息对诈骗对象进行‘画像’实施精准诈骗。”最高检第四检察厅负责人表示,检察机关高度重视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将把惩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作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重点工作,将行业“内鬼”和职业团伙作为重点从严惩治。有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要从每个人做起,希望大家切莫贪图眼前蝇头小利,切莫追随不良网络文化,切莫轻信“前沿概念技术”,提升防范意识和能力,筑起防范诈骗的“防火墙”。

声明:本网部分内容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