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疑问?

马上发起在线咨询,专业律师快速回复你的问题

立即咨询

少年的你,这是我没想到的剧情

2021-06-04 16:07:56   3861次查看

作者:李庆瑜 庭立方产品中心


《少年的你》上映了。

熟悉的校园生活,朗朗的读书声,不爱说话的女孩陈念遇到街上的“混混”小北。

她穿着白衬衫,套一条浅蓝色的校服裙,干净整齐的短发、齐刘海,青春洋溢。

他成天混迹在网吧、赌场、天桥下破败的工棚里,眼神凌厉,身上伤痕遍布。

他和她说:“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后面。”

我以为这又是一部以“校园霸凌”为包装的狗血青春电影,但我发现,电影里有太多我没有想象到的剧情!

1.

这不是被揍几顿的事情,而是能杀死一个人的事情。

电影《少年的你》里的开场里,英语教师陈念讲was和use to be的区别,它们都能表示曾经,而use to be更能着重地表示“失去乐园的感叹”。

一个充满校园霸凌的压抑世界,骤然拉开帷幕。

被欺凌者胡小蝶从学校的楼上跳了下去,死在了操场上。学生拿着手机拍照,群里消息不断,所有人站在原地看着倒在血泊中的胡小蝶,只有陈念走过去,把校服盖在她的脸上。

从法医学角度看,她是自杀,但陈念知道,胡小蝶的死是欺凌者的故意杀人。

在片中,欺凌者的手段层出不穷,椅子上撒红色的颜料,殴打、剪头发、拍裸照……

而这些手段,处处都来自于现实。

2018年3月29日,云南昭通初一女生在寝室被9名同学轮番殴打,边打边问“错没得”,被打的女生始终没有开口说话,也不还手,直至被打翻在地上,围攻的9人依然不放手。

2018年6月8日,广西柳州发生校园欺凌,两男子用铁索狂砸踢打女生。

2019年4月23日,陕西陇西县渭河初级中学14岁学生张某遭到5名学生殴打致死。

令人遗憾的是,其实这位去世的学生父亲,知道自己的孩子一直被欺负,但是他以为只是孩子间的打闹,并没有当回事儿。

“我到现在都不敢相信,小孩子的打闹而已,怎么会杀死人呢?”

这些行为并不是小孩子间的“打打闹闹”,这叫做“校园欺凌”,对孩子肉体的折磨和人格的侮辱,残忍得超出想象。

这部电影像是导演丢到社会上的一颗雷,让我们开始思考校园欺凌背后的原因。

2.

我们都曾是沉默的大多数。

陈念说,在胡小蝶的死里,你们所有人都是凶手。

是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从小到大我们都以不同的身份,或多或少地参与过校园欺凌,有人扮演施暴者,有人扮演受害者,而大多数的人,扮演沉默的旁观者。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过一场“校园欺凌”。

那时候,我们班上有一个“特别”的女孩,她有点邋遢,说话含糊不清,平时看起来总是精神不振,反应总比别人慢半拍。

在班里,她是不受欢迎的。

嘲笑和排斥从一件件小事开始,有人给她起外号,有人让她代写作业,逼她做很多她不想做的事情,上课老师叫她回答问题,有同学会以此起哄,其他人哄堂大笑,没有人会留意她因受到委屈而憋红的脸。

同学们觉得这样上课有意思,有没有恶意没关系。

有一天上课时她突然全身抽搐,没来得及向老师报告便倒在地上口吐白沫,呕吐物粘在衣服上,救护车来了,把她送到医院。后来我们才知道,她有羊癫疯,上课的时候发病了。

从那以后,对她的欺凌更加变本加厉,孩子的等级划分、拉帮结派和打压异己是最原始、最残酷的,他们的霸凌在很多时候没有明确的目的性,甚至没有什么理由,他们不像成年人伪善,他们看不起谁,讨厌谁就光明正大地表现出来,无视他、欺压他、嘲笑他、孤立他、打击他。

刘北山和陈念说:“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但不是每一个被欺凌者都像陈念那么幸运,她没有遇到少年的小北。

在没有反抗能力的情况下,谁都怕成为下一个欺凌者,没有人站出来阻止,哪怕只是替她说一句话。我们习惯性地保持沉默,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说话,有些人没机会说话,还有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

她在嘲笑声中长大,逐渐习惯,忘记如何反抗,她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总是要接受这样的“玩笑”。

我们都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她也是。

3.

“这样一个世界,你敢让你的孩子出生么?”

2018年9月5日,中国司法大数据硏究院发布了《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以人民法院2015年至2017年校园暴力案件刑事判决文书为依据,对校园暴力情况进行了详实的数据分析。

报告显示,过半的校园暴力涉及故意伤害,强奸、抢劫等恶性校园暴力行为呈年轻化趋势。

在面对校园欺凌的时候,找学校,学校让你找老师,找到老师后,他觉得欺凌是同学之间的恶作剧,让你找家长,找到家长后,家长要么说我在外面打工,一年见不了孩子几次,要么质问为什么被欺负的偏偏是你?

“实在不行就找警察吧!”

但是比起校园欺凌,警察更关心的问题是,谁是犯罪嫌疑人,怎样才能快点破案。

他们人人都说可以帮你,但真的当你在摄像头下被殴打的时候,你能做的只有自己护住头部而已。

“即使身处泥潭,也要仰望星空。”

身处在泥塘里,如何才能仰望星空?

少年的陈念以为考出去、逃出去,就能换到一片新的天空,少年的小北想要变得足够强大,让她去保护世界,他保护她,给她最好的结局。

我们能为少年的他们做些什么呢?

难道只能站在泥潭边观望,真实而克制的忍耐,同情而愤怒的无助么?

不,我们能做的远不止这些,我们该找到泥潭里缠住少年脚腕的藤蔓,那是少年犯罪和校园霸凌的根源,戕害并非来自形式上的暴力,绝不仅仅是少年心里对于成人世界的困惑和不信任,还有社会环境之恶、家庭教育缺失、教育体制的冷漠、立法司法的无力。

比如最近引起广泛关注的大连10岁女童被害案。

案件持续发酵,10月27日大连警方负责人发布最新消息,凶手被收容三年,而这已经是法律框架内的最严措施。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加害人蔡某某未满14周岁,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对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的确,从法律的角度分析,警方的处理结果实属无奈之举!

但从朴素的正义观出发,这样的处理结果直接损害着社会大众的法感情,刑法作为法律得最后一道屏障,对一个残忍杀害女童,毫无悔过之心的13岁的“天生少年犯”无法定罪处刑,做不到罪当其罚。

三年后,杀人凶手收容管教结束,他将回归社会重新生活,像放虎归山,不知道什么时候,老虎发威咬死下一个无辜的人。我们可以想象,孩子们所处的世界有多危险!

这让我想起陈念问女警官的那个问题:“这样一个世界,你敢让你的孩子出生么?”

作为一个法律人,我和女警官一样,被问得哑口无言。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正在改变,就像我们在《少年的你》片尾所看到的那样,国家正在重点关注校园欺凌对孩子造成的危险和伤害,也在不断地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来保障孩子的权利,让他们能够在更安全、更幸福的环境下成长。

但遗憾的是,我国对未成年人的校园霸凌事件的规定大多属于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尽管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但上位法缺失,《刑法》中对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制处于立法空白,对校园欺凌案件的保护程度并未上升到国家立法层面。

最近,《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审议引发了广泛关注,期待国家能从制度层面上对这一现象加以改善。

作为一个理性与感性并存的法律人,我深知法律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法律可以用来警告和制止蠢蠢欲动的施暴者,警示缺乏节制的冲动少年,为受害者提供对生命和身体安全的关键保护。刑罚可以限制施暴者的自由,却无法从内心层面帮助施暴者完全改变。

无论防治校园欺凌的问题,还是解决少年犯的定罪处刑问题、少年犯回归社会的问题,所有关于少年的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都是教化在前,惩罚在后。

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让法律的归法律,教育的归教育”,期待在中国少年的字典里,“校园欺凌”这个词条出现的频率会越来越低。

陈念说:“高考后,我们就变成大人了,但是,从来没有一节课教过我们,如何变成大人。”

电影的最后,画面定格在数以万计的答题卡和试卷袋上,执笔的少年们不是“高考”这座机器上的流水产品,应该创造怎样的世界让少年成长,这才是电影想要和大众探讨的话题吧!

4.

写在最后

在校园欺凌里,其实我们都是弱者!

或是因为不讨喜的外形,或是因为“娘娘腔”,或是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他们被归类为“不受欢迎的人”,成为“被欺凌者”。

欺凌者基于阶级、身形、能力的不平等,将被他们拉入痛苦的泥潭。

但欺凌者,又何尝不是一步步走入泥潭之中?

那些从小被教育“不要多管闲事“、“离人多的地方远一点”的沉默者,怕成为下一个被霸凌者,所以站在泥潭边,习惯性地保持沉默,习惯性地闭着眼,也许有人会在私下的相处里释放善意,但却从没有勇气,在那些令人难堪的时刻里站出来,制止施暴者,或是对被欺凌者施以援手。

不是所有少年的你都能在青春期安全平稳着陆,经受过校园欺凌的人,也许一辈子都会躲在黑暗的世界里,内心经受着一遍遍无声的歇斯底里。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想和当年被欺凌的女孩说一句对不起,因为没有人该被那样对待,也没有人拥有那样对待别人的权利。

生活泥沙俱下,少年的你终会长大,再伤痕累累的失乐园,也依然会有人相信未来。

愿你们平安顺遂,愿拥有过乐土的人,保持内心的光亮!

若阴霾来临,少年的你生活在尘土之上,愿能冲破阴霾,收获穿越阴影之后的暖光!

以上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本网部分内容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0
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