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疑问?

马上发起在线咨询,专业律师快速回复你的问题

立即咨询

苏春妹:被害人的利益谁来维护?

2021-09-02 09:48:08   4581次查看

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是个非常尴尬的问题,而且这一问题也是一直为我们所忽视。

为什么这么说呢?

现代刑事诉讼的发展史可以就是一部辩护权的扩张史。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面对强大的公诉权,往往聘请辩护人。在刑诉法规定的特定情形,还会得到法律援助的加持。随着庭审实质化的推进,庭审对抗的加剧,专业律师的介入,使得辩护权一方的力量逐渐得到强化。控辩力量的差距,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得到弥补。

人权保障和司法人性扩张的司法理念,也主要针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可以说整个刑事诉讼就是围绕着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的有无、大小来展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命运关乎着整个刑事诉讼运作的质效,所以他们是刑事诉讼关照的重点。

与被告人相对的是被害人的法律地位。虽然刑事诉讼法规定了被害人也是刑事诉讼的当事人。但令人尴尬的是,作为当事人之一的被害人法律地位如何体现,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又体现在哪里?

有人说,我们法律不是规定了被害人可以聘请诉讼代理人的吗?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诉讼代理人来主张的权利。我们可以检索一下法律文书,在判决书中体现被害人到庭参加诉讼的有几人,大部分还是以附带民事原告的身份来到法庭。作为单纯的被害人,甚至都没有接到法院开庭的通知。

我曾经关注过一段时间的立案问题。从事刑事司法实践的同仁都不陌生,立案难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在涉及经济犯罪或者新型犯罪中,司法机关完美贯彻了刑法的谦抑性。往往要求被害人提供完整的犯罪证据,完全以成案的证据确实充分的标准取代立案线索的证据标准。搜证、取证工作完全落在了被害人身上,这是被害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最后案件自然无法进入诉讼程序。

其次,被害人在侦查阶段只是通过言词方式向侦查机关提供证言的义务。委托的诉讼代理人很难进入诉讼程序,了解案件走向。我所知在H县公安机关,被害人试图了解案件情形,就遭到侦查人员的呵斥,要求承办警官不要向被害人说多少。以案件尚在侦查过程和疫情为由,横眉冷对。这不是简单地工作态度问题。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都有权了解案件情况,难道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被害人连知情权都没有,他们的法律地位连犯罪嫌疑人都不如。在有的侦查人员眼中,被害人只是诉讼客体,提供证据的渠道而已。犯罪嫌疑人被外地司法机关抓获并判刑,被害人对此一无所知。更奢谈什么要求赔偿了。

在检察阶段,我们的检察官更关注是否采取强制措施,是否要提起公诉。很少有检察官会关注被害人,刑事诉讼法也只是说可以听取被害人意见。这就导致部分文化程度低、家庭条件不好的被害人无法及时参加到诉讼中去,代之以“我要求司法机关严惩凶手”等模糊性言语。在认罪认罚场合,往往更缺乏对被害人的信息披露义务。检察机关实行上下领导体制,对疑难复杂案件有请示制度。这一过程也应该及时告知,免得被害人怀着对司法深厚的期待,等待着遥遥无期且无法确定的结果。甚至试图向高一级的检察机关反映问题,都会被内部请示程序为由而拒绝倾听。

在法院的问题我刚才已经说过,大多数被害人都不知道开庭的信息,如何让他们知道审判的消息。恐怕拿到一纸判决书都未必很顺利。

刘哲老师在《认罪认罚50讲》中单独有一篇《被害人的利益如何维护?》。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生活在公诉权的阴影下,在公诉权垄断起诉的情形下,被害人往往比犯罪嫌疑人更难获得知情权和信息交流权。虽然从理论上说,被害人的利益已经被公诉人所代表,但公诉人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去揭露犯罪、证实犯罪、打击犯罪,而被害人是从自己切身利益的角度,指控犯罪。虽然他们同属于大控方,但毕竟彼此出发点的差异,同床异梦的情形并不鲜见。在面对诉讼结果的问题上,公诉权依然垄断了抗诉权,被害人的意愿根本无法表达,情绪无法宣泄。

被害人的声音只有通过诉讼体制外的上访、舆情等方式为社会所知,试图通过其他的力量要求司法权对被害人的尊重。

我们知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项宪法原则。但在司法实践中,除非因为领导重视或者其他特殊的身份,从而引起特别关注外,根本不可能获得充分的司法资源。

从法律经济角度分析,一个地区的司法资源总是恒定的。如果不试图通过特殊方式引起重视,你的案件总是在正常流水线上运作,司法机关往往根据案件的性质和轻重缓急来分配司法资源。自然侦查力量和公诉力量的配置差异,也决定了对被害人利益的关照程度。

我们希望每一个被害人都被司法人员温柔以待,但这或许是一句空谈。但请尽可能通过司法运作对被害人关照,应是每一个司法人的良知。

请不要用我们的所学遮蔽我们的良知。也许被害人不懂法律进而胡言乱语,但作为专业的司法人员我们要倾听他们声音,克服他们的偏见。

注:今天看到一个好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报案求助,几经辗转,最后得到的是检方的不起诉决定书。本想提起刑事自诉,还被法院训斥(后来证实是法院工作人员搞错了)。但被害人心中对法律还会有那么崇高的期待吗?作为法律人,我们又如何告诉他,公正在哪里?

声明:本网部分内容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0
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