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罪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
客观要件
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 诽谤罪
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
(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散布,就是在社会公开的扩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文字,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等方法散布。所谓“足以贬损”,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完全可能贬损他人的人格、名誉,或者事实上已经给被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如果散布虚假的事实,但并不可能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或无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则不构成诽谤罪。
(3)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如果行为人散布的事实没有特定的对象,不可能贬损某人的人格、名誉,就不能以诽谤罪论处。
(4)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虽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但没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则不能以本罪论处。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名誉严重损害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诽谤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导致被害人自杀的等等情况。
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单位不能构成犯罪主体。
主观要件
本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如果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是真实事实加以扩散,或者把某种虚假事实进行扩散但无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则不构成诽谤罪。
1.本罪与治安违法行为、民事侵权行为的界限
构成诽谤罪的诽谤行为,必须是情节严重的,而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必须局限于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民事性质的名誉侵权行为,不仅在违法程度上轻于诽谤犯罪行为以及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而且还具有以下不同:
(1)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 诽谤罪
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甚至叙述的事实愈真实,愈会加重侵权的程度。比如,为毁损他人名誉而揭人隐私,越揭得逼真,其侵权性质越为恶劣。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泄露并宣扬他人隐私,给他人名誉造成不良影响的,是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不构成诽谤罪。
(2)法人、团体、组织不能成为诽谤罪的犯罪对象。而在名誉侵权行为中,法人、团体、组织可以成为受害者。如:散布虚假消息,诬说某工厂的产品质量如何低劣等,目的是以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搞垮对方。这种行为即使造成了严重后果,只能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而不构成诽谤罪。
(3)主观过错要求不同。诽谤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而名誉侵权的主观过错包括过失行为。此外,即使善意的检举、揭发、批评中有不实成分的,也不应以诽谤罪论处。
2.本罪与侮辱罪的界限
这两种犯罪所侵犯的客体,都是他人的人格和名誉。不同之处主要在于:
(1)侮辱不是用捏造的方式进行,而诽谤则必须是捏造事实。
(2)侮辱含暴力侮辱行为,而诽谤则不使用暴力手段
(3)侮辱往往是当着被害人的面进行的,诽谤则是当众或者向第三者散布的。
3.本罪与诬告陷害罪的界限
二者都是针对特定对象,采用捏造事实的手段实施的。不同之处在于:
(1)所捏造的事实内容不同。诬告陷害捏造的是犯罪的事实,诽谤罪捏造的是足以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事实。
(2)行为方式不同。诬告陷害是向政府机关和有关部门告发,诽谤则是当众或者向第三者散布。
(3)主观方面不同。诬告陷害的意图是使他人受刑事处分,诽谤则是意图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
4、诽谤是否构成诽谤罪的界限
区分诽谤罪与非罪的界限,要注意:诽谤罪与治安违法行为、民事侵权行为的界限。构成诽谤罪的诽谤行为,必须是情节严重的,而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必须局限于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民事性质的名誉侵权行为,不仅在违法程度上轻于诽谤犯罪行为以及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而且还具有以下不同:
(1)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甚至叙述的事实愈真实,愈会加重侵权的程度。比如,为毁损他人名誉而揭人隐私,越揭露得逼真,其侵权性质越为恶劣。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泄露并宣扬他人隐私,给他人名誉造成不良影响的,是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不构成诽谤罪。
(2)法人、团体、组织不能成为诽谤罪的犯罪对象。而在名誉侵权行为中,法人、团体、组织可以成为受害者。如:散布虚假消息,诬说某工厂的产品质量如何低劣等,目的是以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搞垮对方。这种行为即使造成了严重后果,只能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而不构成诽谤罪。
(3)主观过错要求不同。诽谤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而名誉侵权的主观过错包括过失行为。此外,即使善意的检举、揭发、批评中有不实成分的,也不应以诽谤罪论处。
重庆弘双律师事务所
重庆市
牟均发,刑事辩护律师,重庆弘双律师事务所创始人,执行主任。现为西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实务导师,西南大学创新创业导师,重庆市非公有制企业信用建设促进会副会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重庆律师协会会员,重庆律师协会调解委员会委员,重庆渝中区金融委员会委员。 在刑事辩护、取保候审、经济犯罪、职务犯罪、毒品犯罪的辩护及刑事申诉控告、民营企业家商事犯罪风险防范,刑事合规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实务办案经验。 以牟均发律师为核心的团队积累了丰富的刑事案件办案实战经验,善于结合理论与实践,发现每个刑事案件关键问题和找准案件的突破口,找到对当事人有利的情节,制定详细的辩护方案并运用各种实战办案技巧完成委托事项。承办的刑事案件中有大量的取保候审、不予逮捕的案件,也有多起不起诉、判处缓刑的案件。
四川卓安律师事务所
四川省成都市
胡羽律师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文艺编导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入职中国农业电影电视制作中心,任记者、责编,负责采编制作中央电视台CCTV-7农业频道的电视节目。胡律师研究生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获法律硕士学位;在北京市惠诚(成都)律师事务所完成律师实习后,在西南地区唯一一家刑事专业所,四川卓安律师事务所执业三年有余,期间独立主办或参与办理了近一百件刑事诉讼和非诉案件。 胡律师有丰富的团队协作以及独立办案的实务经验,取得多个取保、不捕、不诉、诉前和解谅解、降档减轻等成功辩护案例,并多次为公司及个人提供咨询、合规调查、风控辅导、危机应对、举报控告等刑事法律服务,个人有志坚持在刑事以及刑民交叉业务领域,深耕不动摇。 胡律师具备胜任央媒工作要求的深厚文字功底、有良好的沟通和争议解决能力,以及在某一业务领域快速深入学习的能力;有严谨勤勉的工作态度和踏实干练的工作作风,亲和谦逊,积极乐观;曾作为主持人和嘉宾,参与网络直播,进行办案实务和律师执业礼仪主题的分享。胡律师致力于提供有温度的刑事法律服务,多次获得委托人、当事人的锦旗和好评。 胡羽律师有以下亲办案例: 为全球第二大互联网企业、电子商务公司某地子公司提供反贿赂刑事合规调查、员工刑事法律合规培训服务 为国内某知名网络游戏公司提供刑事法律顾问、员工刑事合规调查服务 某央企高管涉嫌挪用公款一亿余元、贪污三百余万,胡羽律师为其辩护,获降档减轻处罚 某企业家被指控诈骗政府补贴八亿余元、骗取出口退税一千余万,胡羽律师加入律师团队,阅卷后执笔一审阶段无罪辩护意见 在某市有重大影响的涉众诈骗一案中,胡羽律师通过多次会见梳理事实,提出无罪辩护意见,争取到检察机关对当事人作出不批捕决定,后变更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并撤案 某公职人员涉嫌受贿、滥用职权罪,胡羽律师为其辩护,数罪获缓刑 某公司高管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胡羽律师为其辩护,争取到不起诉结果 某公司运营总监涉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涉案金额情节严重,胡羽律师为其辩护,获降档处罚 为某知名外卖团购平台公司提供公司高管涉嫌合同诈骗的刑事控告服务 在一起涉案金额高达五千多万的诈骗罪指控中,为起诉书排名第二位的涉案公司总经理、运营总监辩护,三年时间全程参与审查起诉、一审、二审、发回重审,为其争取到从犯,六年有期徒刑的结果 在一起省公安厅督办的,涉案金额高达四亿余元,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的刑事案件中,为某知名第三方支付公司某地分公司负责人进行捕前辩护,当事人取保
上海靖予霖律师事务所
上海市
陈沛文,上海靖予霖律师事务所党支部副书记、高级合伙人网络犯罪研究与辩护部主任。 陈沛文律师系华东政法大学刑事诉讼法学硕士,现任北海国际仲裁院仲裁员,澳门仲裁学会副研究员,华东政法大学法辩俱乐部教练,研究生模拟法庭赛队教练,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法官库法官。 专业研究计算机网络犯罪、互联网黑灰产犯罪、数据犯罪及涉区块链犯罪的辩护与合规治理,撰写相关专业研究文章六十余篇,分别发表于各级期刊论坛。 执业以来办理各类典型网络犯罪案件近百件,其中无罪案件三十余件。为十余家大、中型互联网企业提供了全面的刑事合规或专项刑事风险防控法律服务,所办理的两起互联网企业合规整改不起诉案件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收录为第三期、第四期企业合规整改不起诉典型案例。
六合刑辩-陆青青
四川省成都市
六合刑辩团队负责人,庭立方知识产权犯罪研究中心副主任。团队成员由一群法律功底深厚而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刑事辩护律师组成。以刑事辩护为专业方向。现只专注办理刑事案件。以匠心精神致力于刑事辩护,取得了良好的辩护效果。取得大量不诉、取保、缓刑、无罪案例。主攻刑事、金融犯罪、刑名交叉、企业合规等刑事相关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