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位以待
0 篇
作者:高建、朱兴亚等 转自:刑事正义 注:本文的内容来源于《刑事重点疑难问题二十八讲:罪名适用与取证指引》,购买链接:https://item.jd.com/13096064.html。 【刑法条文】 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一款 职务侵占罪【注:原条文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
2021-07-08 10:53:13 11439 0 0
本来不想再写了,但近期又接触到一些相关司法案例,深有感触,还是决定写出来。 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增加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从制度设置的初衷看,确实是为了推动刑事案件繁简分流、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及时有效惩治犯罪、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促进公平正义、化解社会矛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1-07-07 19:03:34 8172 1 0
一、“技术参与”及“技术参与”的犯罪异化。 “参与”,是指参加某一事务的计划、讨论、处理。 所谓“技术参与”,是指利用某一种技术,参加到某一事务的计划、讨论、处理中去,对该事务的计划、讨论、处理起到了重要的促成作用。如果没有该技术参与,则该项事务无法完成或者完成的难度要大得多,成功率不高,或者效率很
2021-07-07 19:02:29 9198 0 0
近几个月来,笔者通过代理一起刑事案件,发现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以下简称“指居”)在司法实践中有严重异化现象,与《刑事诉讼法》相悖之处颇多。异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变相扩大“指居”的适用范围 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含义: 1、公安机关认为“采取监视居住措施更为适宜”弹性过大且无正当理由。 《刑事
2021-07-07 18:59:47 29259 0 0
【观点】死亡赔偿金、伤残赔偿金是否列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应区分两种情况。 正 文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有哪些?尽管《刑事诉讼法》以及《刑事诉讼法解释》已经有了明确规定,但至今仍然有不同认识。笔者在此对该问题进行一下梳理。(本文只梳理实然,不探讨应然) 依照规定,刑事附带民事
2021-07-07 18:58:46 17640 1 0
刑法学界和司法界对刑法的追诉时效一直存在争论,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导致有些案件错用追诉时效制度。笔者冒昧对其中容易混淆的问题发表个人管见,以期抛砖引玉。 一、何谓“追诉”? 1、先说“追诉时效”。 通说都认可:追诉时效是指刑事法律规定的,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在追诉期限内,
2021-07-07 18:54:47 9099 1 0
为什么探讨这个问题? 刑法中的被害单位,其当事人身份是刑事犯罪中的被害人(单位被害人)。由于区别于作为自然人的被害人,所以有者称之为“被害单位”,有者与自然人被害人一起统称为被害人。 诡异的是,这个通说都认为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的“单位”一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里出现了233次之多,而《刑
2021-07-07 18:51:28 11583 1 0
本来不想再写了,但近期又接触到一些相关司法案例,深有感触,还是决定写出来。 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增加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从制度设置的初衷看,确实是为了推动刑事案件繁简分流、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及时有效惩治犯罪、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促进公平正义、化解社会矛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1-07-07 18:47:41 7938 1 0
王振华一案的一审判决宣判了,法院称顶格重判五年,王振华上诉了要求改判无罪,辩护律师发声明了,审判长接受采访了,结果舆论一下子从冰点开始沸腾了。 检察院建议对王振华量刑4-5年有期徒刑,法院认为顶格判了5年。审判长接受采访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定性和判决。可是民众不但不领情,而且严重质疑。辩护人中的陈律师发
2021-07-07 18:45:21 7299 0 0